中國古代“外戚”的歷史由來 外戚為什么總能專權干政

歷史密碼網 78 0

  “外戚專權”的現象不僅僅在漢代嚴重,其實在古代社會里一直是常見的現象,即使科舉出現之后稍有緩解,但依然無法根除。

  其背后所涉及的根由可以從宗法和國事兩個層面上得到解釋,實際上就是“君權”與其他權力的斗爭體現。

  

中國古代“外戚”的歷史由來 外戚為什么總能專權干政-第1張圖片-歷史密碼網


  從宗法層面上,外戚親于宗室

  思考一個問題,在皇族中,皇帝是與同姓的宗室子弟之間關系親密,還是與自身外戚的關系親密?

  乍一聽,同姓的宗室子弟,那不就是自家人嗎?要么是自己的叔伯一輩,要么是自己兄弟或者子侄,這樣的關系還不親密嗎?

  這是一個誤區。

  如果了解過中國家譜的修撰就能知道,宗法制下的親疏除了直系之外是很淡薄的,尤其是幾代人之后。

  家譜修撰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各家只會收錄到自己平輩的兄弟那一級,再之下的子侄輩就不再計入自己家譜當中。

  比如一家人兄弟三個,老大的家譜里是有老二老三的,也有他們的配偶,但是老二老三的孩子,也就是老大的侄子、侄女一輩并不會在老大家的家譜中出現。

  同理,老二、老三的家譜也是如此,不會收錄其他兄弟的子女。

  那么就應該知道,對于皇室來說,從宗法的角度來看,其母系勢力和自己皇后家族的勢力,在血緣關系上是要親于同宗子弟的。

  這種情況隨著年代的推移會越來越明顯,我們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漢獻帝劉協,與曹操和劉備誰的親屬關系更近一點?

  劉備和漢獻帝,他們共同的祖先要追溯到漢景帝去,中間隔了幾百年,近二十代人,那么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有多大?

  漢獻帝和劉備就相當于今天兩個人同姓,說咱們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樣。

  而曹操和漢獻帝是什么關系?曹操的女兒后來成了漢獻帝的皇后,這是實打實的外戚。

  也就是說,別看漢獻帝叫劉備一聲皇叔,但其實論親疏關系,曹操都比劉備更近一點。

  

中國古代“外戚”的歷史由來 外戚為什么總能專權干政-第2張圖片-歷史密碼網


  國事層面上,外戚更能讓皇室安心

  說過了家事,再來講講國事

  一般情況下,“外戚專權”或者說“外戚干政”是有一個條件的,那就是君主年輕,甚至是幼小。

  但是,這不是外戚專權的原因,只是一個客觀條件而已,真正的原因在于皇權對哪些人更為信任。

  在“家天下”的格局里,外戚即使有了權力,那也很少能登上皇位。也就是說,他能到達的頂峰就在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更別說漢朝有規定,異姓是不能稱王的。

  連王爵都沒有,更遑論篡權呢?

  看看王莽就知道了,這是在漢代因為外戚干政而出現的篡權事件,十幾年的事件就宣告滅亡,然后天下重新回到了劉姓手中。

  一個例證不夠,那么武則天自己登臨皇位,最終也沒敢改朝換代,還是將天下歸還了李唐王室。

  這都是歷史上存在過的例證,現代人知道外戚能走到哪一步,古代人更知道他們的終點。

  而最主要的是,外戚只有依附于皇權才能得到其自身的地位。

  也就是說,外戚這些家族的顯赫是與和其有關的皇帝有直接關系的,雙方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試想,連皇帝都換了的話,那外戚又從何說起?

  所以,這就出現了一個天然的鐵桿聯盟,外戚一定會不遺余力地支持現有皇帝,否則就是自取滅亡。

  也就是說,宗室可能覬覦皇位,奸臣可能改朝換代,但外戚一定不會對皇權有取而代之的心思,反而會堅定地支持皇帝。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會信任哪些人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將權力下放給異姓臣子,那么不能保證其是否有造反的野心;如果將權力下放給同宗子弟,那也不能保證他有沒有對皇位的覬覦。

  但是,如果是外戚掌權,那么最差的結果也只是外戚坐大,自身的皇位是沒有威脅的。

  

中國古代“外戚”的歷史由來 外戚為什么總能專權干政-第3張圖片-歷史密碼網


  而這樣的情況到這一任皇帝的壽命終結,那么下一代皇帝也依舊可以保證是同姓子弟,出現改朝換代的可能性是極低的。

  同樣的,新任皇帝登基,外戚的格局就會被重寫,之前的外戚因為權力的過大會與新皇權出現爭端,必然會受到打壓,否則就有造反的嫌疑,自然被整個國家所不容。

  那么,要么之前的外戚逐漸淪為普通家族,要么就會迅速崩潰,這也是被歷史無數次證實的事情。

  所以說,外戚之所以能專權干政,那是因為皇帝對它的信任程度要遠高于其他勢力,它只是“君權”與其他各類勢力之間的角力過程中,君權找到的鐵桿盟友。


抱歉,評論功能暫時關閉!

document.write (''); 欧美日韩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欧美日韩中文字乱码卡一卡二,成片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网站,中日韩一卡2卡三卡4,欧美日韩2021卡一卡二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