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所及的世界方有歷史,中華遠古竹文明。。

歷史密碼網 80 0

  竹簡所及的世界方有歷史,中華遠古竹文明

  中國古代的歷史,又叫青史。所謂青史,就是指汗青上記載的歷史。何謂汗青?就是竹簡。古人采來青色的竹子,加工成竹片,再放在火上烤出水來,就成為了可以書寫的竹簡。

  中國考古出土的竹簡,年代最為久遠的不過是楚簡,時間沒有超過三千年,說明竹簡有極限保存時間。楚簡以前的中國,有沒有文字,有沒有竹簡?應該是有的吧。中國有甲骨文,還有青銅銘文,無不證明楚簡以前的中國是有文字的。

  但是在甲骨和青銅上刻字并不容易,因此合理推測,楚簡以前的文字載體,主要還是竹簡。當然還有帛書以及木牘。

  《呂氏春秋·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p>

  《舊唐書·李密傳》:“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p>

  清·昭梿《嘯亭雜錄·郭劉二疏》:“明珠一人,其智術足以彌縫過惡,又有余國柱奸謀附和,負恩之罪,罄竹難書?!?/p>

  很多古文獻的記載多顯示,竹簡出自荊楚,出自南山。中國的文字起源于哪里說不清楚,但是文字的成熟運用,竹簡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猶其是,人們用竹簡記載了歷史。中華遠古歷史,其實是一種竹簡記載下來的文明,竹簡所及的世界方有歷史。

  我為什么認為中國的三皇五帝都是荊楚地區的王?因為遠古時代,只有荊楚地區才有竹簡,他們的事跡有幸被竹簡記載下來,所以才流傳至今。其它地區,如大地灣、紅山文化區、大汶口,等,盡管那里的先民曾經創造了不輸荊楚地區的物質文明,但是很遺憾,那些地區的歷史沒有被文字記載下來,湮滅在亙古的歷史長河中了。

  中國的遠古文明中心有好幾個,但是被文字記載下歷史的遠古文明卻只有一個,就是長江中游文明。原因是長江中游地區有竹簡,其它地方沒有。在中國的文字的起源發展過程中,大家千萬不要忽略掉曾經有一個古竹國。這個古竹國出產竹簡??梢哉f,古竹國對中國文字走向成熟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這個古竹國在哪里呢?自然是最早利用竹子的地方??脊派?,最早出現竹器的遺址是湖南益陽市南縣的涂家臺遺址,即便時間流轉至現在,益陽地區仍然是中國首屈一指的盛產竹器的地方。

  益陽境內自古竹類資源極為豐富,各種竹子蓄積量達15億株,有方圓5平方公里的成片竹林31處,1995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南竹之鄉”。益陽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竹子來制作各種器具,也懂得利用竹子來美化生活。南縣涂家臺出土的新石器大溪文化遺址中的文物可證明小郁竹藝的歷史至少有6000余年。

  值得注意的是,涂家臺遺址的所在地的在湖南南縣南洲鎮,以前叫南洲鄉,更久遠的時間,它就叫南洲,在信史時代的記載中,這個地名自古有之,因此極有可能來自遠古。這個地方以洲字來命名,這里可能有一個遠古的洲國。中國先秦時,在這附近,湖北監利地區確實存在國一個古州國,與這個遠古洲國有沒有淵源呢?

  洲字的寫法很象用水墨畫出的一片竹子,又像是水上漂浮的一只竹排。是不是說明遠古的洲島絕非簡單的沙灘,河灘,而是生長得有南竹的地方,而且人們使用竹排運送貨物,進行原始貿易。為什么中國的船舶又可以叫做舟,很可能最早的船都是一些竹排。

  湖南益陽地區竹器行業由來已久,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竹器,據專家考評便是出自益陽,也有2000余年的歷史。據《益陽市志》記載:“在明代,益陽竹器即成行業,從業者遍布城鄉各地,產品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在清代,益陽是馳名江南的“竹器之城”,茅竹湖的水竹涼席、賀家橋的小郁竹器、三里橋的竹骨紙傘被譽為“竹城三絕”。

  中國的古代城市,有很多也以州字來命名,如廣州,揚州,泉州,蘭州等。遠古時代,這類以州字來命名的城市,很可能最初都是建設在洲島之上,這些地方之所以能成為城市,是因為它有竹器可以出賣。竹籃,竹席,竹筐。最出名的當然是竹籃。

  所以,人們又以竹籃的籃的讀音命名了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最初叫南洲,后來叫南縣。關于南字,商務印書館2005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第980頁,關于“南”字的最后一個詞條,即“南竹”,解釋是:毛竹。該書第982頁對“楠”字的解釋是:楠木。所以,“南竹”不能寫成“楠竹”?,F在也有一種楠竹,被統稱為毛竹,但它又有別于毛竹。

  南竹實際上是毛竹中最名貴,最有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一種實用竹。在中國300多種禾本竹類植物引屬中,南竹是生長最快,材質最好,用途最多,經濟價值最大,種植面積最大的竹種,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筑用,如梁柱、棚架、腳手架等,篾性優良,供編織各種粗細的用具及工藝品,枝梢作掃帚,嫩竹及竿籜作造紙原料。

  南竹是最佳的竹簡材料,以致人們用南竹一詞直接指代竹簡?!赌淆R書·謝超宗傳》:“超宗罪愈四兇,過窮南竹?!?,南竹即南山之竹的意思,而南山可能不是南方的山的意思,而是確指某個洲島上的一座名叫南的小山。中國古地名中有竹山,或者蜀山,其概念或都源于此。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以南字命名的地名,南洲,南縣,南郡,南陽,蘭州,南海,南岳,南山。這些地名與遠古南洲有沒有關系呢?

  湖南南縣南洲鎮涂家臺遺址是洞庭湖地區唯一的彭頭山文化與皂市下層文化共存的遺址。它上承距今八千余年的彭頭山文化,下接距今七千余年的皂市下層文化,這里發掘找到彭頭山文化遺存和較早的皂市下層文化中早期的遺存,還有更晚的與湯家崗遺址相當的遺存,由于遺址的重要性,因此該遺址早早地被列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縣境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致可分為東、中、西幾個區域群,分別以小寄山、涂家臺、新湖為群聚中心。在涂家臺遺址周圍不到4公里的范圍內,還分布有東炮臺、茶林山、墳山坪、木新嘴、盧保山、桂花園等數十處東周及新石器時代遺址。因此,涂家臺遺址在空間上實際具有中心聚落的意義,該是某一個古國的王都。

  由于涂家臺遺址上承的彭頭山文化,下啟皂市下層文化。所以這個古竹國起源的時間,當在七千至八千年前之間。按照中國古文獻能追朔的歷史,最早被記載下來的是有巢氏與燧人氏,時間就是在距今七八千年之間,這難道僅僅是巧合?

  先秦文獻《韓非子》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 燧人氏。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蔽鳚h緯書《遁甲開山圖》更是記載:“有巢氏王天下百余代?!?/p>

  根據梳理中國古文獻,我們發現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在中國的大地上就已經存在王權國家,有巢氏和燧人氏。但是我們也知道,韓非子距今只有兩千多年,他是如何能清楚地知道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歷史的?

  西方地區從來沒有出現過竹簡這樣的文字載體,所以西方的史學家研究遠古歷史的時候,從來只有口傳歷史這樣的史學概念,他們不知道中國有一些古文獻的流傳,是靠竹簡傳抄實現的。所以他們研究中國的歷史的時候,也將中國遠古歷史歸類為口傳歷史的范疇,這根本是誤解??趥鳉v史是通過口口相傳,竹簡傳抄是靠文字傳播,這兩種流傳方式是不可相提并論的。

  有巢氏與燧人氏的史跡能清晰流傳下來,唯一的可能性是通過了竹簡的傳抄。當然,有巢氏燧人氏與古竹國未必是一回事,但是很可能跟古竹國處于同一時代,因此他們史跡才能有幸被古竹國的竹簡記載并流傳至今。

  那么,古竹國自己的歷史呢?有沒有被竹簡記載并流傳至現在的呢?根據梳理古文獻,居然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見《山海經》:有壽麻之國。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壽麻。壽麻正立無景,疾呼無響。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南岳娶州山女,就是南岳國的小伙子娶了竹山國女子。這里的州山,不就是竹山嗎?州山之女,就是古竹國的女子呀。那么南岳是誰?他居住在哪里?我突然想到,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它就是坐落在一個名叫南岳村的地方!城頭山遺址是中國最早的古城,雖然它的建城時間距今只有六千多年,但是這個城市的最早文化地層距今卻有七千多年。

  城頭山遺址距彭頭山遺址和丁家崗遺址都非常近。澧陽平原有著密集的彭頭山文化遺址,在距今七千多年前,這個文化被皂市下層文化取代,丁家崗遺址就是這個地區皂市下層文化的重要代表。城頭山遺址顯然是在彭頭山文化丁家崗文化的厚實土壤中孕育起來的。

  但是長期以來,考古學家找不到彭頭山文化與皂下層文化明確的關聯性,直到涂家臺遺址的發現,彭頭山文化和皂市下層文化存在于同一遺址,綜合距此不遠的錢糧糊墳山堡遺址等處材料,該遺址里彭頭山文化和皂市下層文化發展序列可基本完善,證明了它們之間的直接淵源和連續發展關系。

  所以,《山海經》里記載的“南岳娶州山女”,很可能是一個距今八千年的真實歷史事件,是一場貨真價實載入史冊的聯姻,記載的是湖南澧縣彭頭山文化南岳村的一個小伙子娶了湖南南縣竹山村的美女女虔為妻,然后這個女虔的某個孫輩就在澧陽平原丁家崗遺址處發展出一個完美的皂市下層文化出來,就是壽麻之國。

  看吧,八千年前的考古遺址與文獻記載能夠完美對應到這種程度,我們是不是應該對中國竹簡文明強大的敘史能力狠狠地點個贊呢?

  古竹國在南方,就是湖南南縣涂家臺遺址,竹者州也蜀也,湘北西南官話里,竹州周蜀的讀音是不分的。其實后世的州周蜀蘇等地名,與遠古竹國都存在過極深的淵源。

  在這里我并不是說竹州周蜀等地名是同一回事,只是說,這些地名從概念上來講起源相同,都來源于古竹國。換言之,竹是一個長腿的地名,在后世數千年的時間跨度內,這個地名不斷被人復制搬遷到整個華夏文明區。

  最早的竹國在湖南南縣,它存在的時間在七八千年前。遠早于炎黃時代。古竹國在中國文明起源的過程中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不可能沒有重要地位。這是一個最早的文明古國,有王權,有首領,有宗教祭祀。

  中國古文獻記載了一個南海之神,名叫祝融。這里的南海,又是以南字來命名的地名,那么這個祝融與坐落在湖南南縣的古竹國有沒有關系呢?

  《山海經》里記載的祝融有兩個世系,一個說他的炎帝的后裔,一個說他是顓頊的子孫。其實仔細梳理古代文獻就不難發現,炎帝與顓頊時代的祝融,都只不過的掌火的官職。分別由炎帝與顓頊的子孫擔任過。

  真正的祝融,很確定是一位遠古帝王,漢代統一經文經義的兩部著作《風俗通義》與《白虎通義》都同時指出祝融是三皇之一,后世有些文獻之所以否認祝融位列三皇,很可能是受《三海經》里祝融是炎黃子孫說法的影響。

  事實上祝融的存在遠早于伏羲氏時代,更早于神農時代,怎么可能是炎黃子孫呢?《禮記》曰:“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日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是說古人祭祀火神的時候,炎帝只是祝融之佐,祝融的地位比炎帝高,也說明了祝融作為歷史人物的出現是遠早于炎帝的。

  同時,在中國的神話體系中,“南祝融,北共工”是共識,也說明祝融就是一位來自南方的神,祝融的居住地叫南海,有無可能就是古竹國的所在地南洲呢?遠古時代,云夢大澤的水位還非常高的時候,湖南南縣這里就是一片大海,稱為南海就理所當然。

  至炎黃時代,由于湖南沅水下游的不斷改道與淤積,南縣的竹國似乎己沉入水中,但竹國文化并沒有消失,而是隨著移民的遷徙不斷被搬遷。湖南華容東山區的遺址群,當為炎黃時期的古竹國,它是在澧水與沅水文明(彭頭山文化、皂市下層文化、湯家崗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古竹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繼承者。

  華容東山區遺址群除了對澧水與沅水文明有很好繼承外,還對北方屈家嶺與石家河文化有較好的吸收,說明這個遠古竹國在當時并沒有與時代脫節,一直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在華容東山區遺址群崛起以前,這個古竹國還一直在東遷,我以前一直想不明白華容東山東面的湖北監利地區為什么會有一個天竺山地名。天竺者,天竹也,這其實應該是古竹國流傳過來的一個地名,湖北的監利縣,監字正是籃字寫法的字根,原來這里不叫監利,應該叫南,寫著籃,文字的演化過程中寫成監,被后人念了錯別字,讀成jian。

  晉王嘉 《拾遺記·高辛》:“帝嚳之妃,鄒屠氏之女也。軒轅去蚩尤之兇,遷其民善者於 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后分為鄒氏、屠氏 ?!边@段文字是說,黃帝殺蚩尤后,其遺民惡的被流放去了有北,善的被驅逐去了去了鄒屠。

  這個鄒屠在哪里呢?鄒的讀音與竹字接近,很可能跟古竹國有淵源,考慮到黃帝的子孫還能與鄒屠氏聯姻,說明鄒屠并沒有去很遠,因此初步指認湖北監利地區為遠古鄒屠之地。這個鄒屠之地應該是西周是古州國的前身。州國在戰國時代還存在,不過已轉移至湖北洪湖市。

  《辭?!份d:“州,古國名,偃姓,在今湖北洪湖東北”?!逗蓖ㄖ尽份d:“州國故城在今黃蓬山”。洪湖市雷家墩發掘的西周墓葬,可資上述佐證)。公元前701年春,楚武王滅州國,遂為楚國。為什么湖北州國的王室必須姓偃?因為他們的祖先來自沅水流域(我后面會有專文論述沅水與偃姓的淵源),湖南南縣涂家臺遺址的古竹國。

  周朝周昭王、周穆王都曾經多次伐楚。周昭王為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厲、曾、夔,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再次親帥六師伐楚,結果全軍覆沒,死于漢水之濱。

  我們知道早期的鬻子楚國在周昭王時代還在淅川地區,大小只有五十里地,根本不值得周昭王、周穆王大舉用兵。所以周昭王、周穆王伐楚,攻打的其實是江漢平原的這個偃姓州國,而不說某個鬻子楚國。再說吧,早在商朝,商王武丁也曾伐荊楚,那時鬻子還沒有出生。他們攻打的哪個楚?

  鬻子楚國從春秋以后才開始擴張才開始壯大的,在他們擴張到江漢平原以前,這里之前也叫荊楚,這個荊楚應該只的是這里的古州國。它當時的位置應該在湖北監利和仙桃一帶,被周人以及后來的楚國連續打擊,才退至湖北洪湖地區的,州國最后為楚所滅。

  鬻子楚國后來成了唯一的楚國,這個楚國認顓頊的后裔做過火正祝融的重黎為祖,鬻子楚國的祭祀之禮一直祭祀祝融,說明這個楚國的楚字,與古竹國是有文化淵源的,所以楚文明其實也是古竹國文明的一種另類延伸。

  古竹國文明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擴散延伸,夏商時長江下游地區有藍夷,一直到商末,中央王朝還在與藍夷作戰,這些藍夷,也就是南夷吧?有無可能是出自古竹國文化的擴散。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黃帝之子昌意取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陽,是為帝嚳,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禹會諸侯于涂山,諸侯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夏桀十四年,命扁帥師伐岷山氏,岷山氏獻二女琬、琰于桀,導致桀不再寵愛妹喜。

  這里的蜀山氏很可能是竹山氏,雖然炎黃以后的蜀楚周與遠古的竹國未必是一回事,但是從概念上講,很可能來源相同。我這里收集整理的古竹相關地名:竹山,州山,州國,舟山,蜀山,夙沙,蘇州,壽丘,楚國,周原,鄒屠,天竺,天毒,涂山,徐州,許昌。這些地名要么是出于竹國移民的搬遷,要么是后世人根據古地圖的錯認,但很顯然概念同出一源,都是對遠古竹文明的一種認同與延伸。

標簽: 歷史

抱歉,評論功能暫時關閉!

document.write (''); 欧美日韩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欧美日韩中文字乱码卡一卡二,成片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网站,中日韩一卡2卡三卡4,欧美日韩2021卡一卡二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