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洛陽水席,學界是頗有些爭議的,一種觀點認為,水席就是百姓的盛宴,是大眾化的菜系,所以現如今比之粵菜、川菜等,上不了臺面,持這一觀點者,立論很容易站住腳,走進洛陽這個十三朝故都,走進洛陽的角角落落,隨便一個酒家,一個飯館,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排擋,如果他想,他就能夠做成水席,價格也確實便宜,兩個人13元三道水席菜,其中還有道燕菜,管你吃飽;一個人點一道水席,一碗鄭州燴面的價錢,還送你兩個大饅頭;你要是邀一幫朋友,吃上整桌水席,三百兩百管叫你吃得舒舒服服。如果再把眼光放遠些,走進洛陽農村,走進豫西的各個村落,每逢紅白喜事,家家戶戶,也都是幾十道菜,湯湯水水,干干稀稀,你要讓村民花錢吃上一頓洛陽水席,他們準會連呼上當:“什么洛陽水席,不就是俺村待客的飯嘛!俺村狗剩、孬蛋都會做哩!”
實際上,不僅在洛陽,也包括河南的很多地方,在人們的飲食習慣里,都保留著洛陽水席的風韻。
另一個觀點對百姓水席頗為不屑,“水席為啥會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都是市場亂做做糟的,那是什么水席,根本就不是正宗的水席,正宗水席從選料到做成每一道都是很嚴格的,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持這種觀點的人言之鑿鑿:洛陽水席原本叫武后水席,只是到了宋代,理學興盛,對武則天大加撻伐,武后水席也不讓再叫,才叫了洛陽水席。
武皇水席也罷,百姓水席也罷,不管怎樣,洛陽水席已經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它的湯湯水水,苦辣酸甜咸,實際上代表了一種唐代風尚,一種大唐的人文特征。它調和南北口味,東西咸淡,兼容并蓄,飯場中間,游刃有余,從容閑適,從另一個側面顯示了大唐的開放、包容和自信。
而民間和官方,文化和俚俗對它的不同詮釋,恰是它最好的、最完整的注腳。
所以有人說,洛陽水席是最具文化的豫菜,是中原菜系中的經典,也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一頁華章,這樣的評價,似乎并不過分。
菜序中的“血雨腥風”
“洛陽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盤)、四鎮桌、八大件、四掃尾,共八八四四二十四道菜,這正應了武則天從永隆元年總攬朝政,到神龍元年病逝洛陽上陽宮的二十四年?!碑敶骷?、熱衷于飲食文化尤其是洛陽水席研究的張元純先生說,“相傳是袁天罡早年夜觀天象,知道武則天將來要當皇帝,但天機又不可泄露,就設計了這個大筵,預示武則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湯湯水水,即是暗指武則天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喻指武則天二十四年的干系(?。??!?
實際上,和所有別的菜系一樣,對味的制約、調和、選擇是創制洛陽水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要點,也是最難掌握的技巧,對味的操縱不是簡單地*各種技術手段,而是要進到較高思想境界。
古人還認為:“食無定味,適口者珍?!笨嗬彼崽鹣?,有如人生況味,各色人等有各樣的愛好,要想達到人們的滿意,難!但無論是愛吃辣椒的,還是離不開醋的,無論是愛吃咸菜的,還是愛吃糕點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看菜下飯”。而洛陽水席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口味,讓對象能夠有最大限度的滿足。
洛陽水席以“冷”、“熱”、“焦”、“軟”、“稀”、“稠”、“干”、“?!?、“河”、“葷”、“素”、“甜”、“辣”、“酸”而聞名,把諸多味道糅在一桌席里,恐怕在所有菜系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而同時,水席的每道菜都是文化的,都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
水席的前八品,也叫前八禮,它們象征武則天“服”、“禮”、“韜”、“欲”、“藝”、“文”、“禪”、“政”,也稱為八大善(膳)績?!胺本褪欠b的服,武則天時期,大唐經歷了貞觀之治,經濟文化空前發達,因為武則天本人的喜好,服飾文化一度達到了鼎盛,萬國仿效,這個冷盤就是通過服飾的服,顯示武周的榮耀,盤用蛋黃做成,蛋衣敷于菜上,蛋衣薄如紙張,金黃無雜,食用紅綠絲在蛋衣上綴成龍鳳圖案,這也是顯示龍袍加身?!岸Y”指的是大道之禮,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文化內涵精深博大,是歷代封建統治者借助穩定社會的主要工具之一,武則天當然也不例外。到唐朝,尤其到了武周時期,社會倡導之禮更注重了人性和相對自然,社會極大開放,社會環境相對寬松,而不像別的朝代尤其是宋那樣,“禮”成了束縛人們的精神桎梏,這道菜取的是鹿筋濯白成勾,似弓狀,在盤中置放有序,象征彬彬有禮。而“韜”有韜略的意思,是用五香腐張卷起香餡,達到外不知其內,內不知其味,到嘴里才知其鮮美的感覺?!坝本褪怯挠?,欲乃人欲之道,“食、色,性也”。講的就是人欲,這個菜取三歲狗外腰花刀切成片,中開口,嵌歲滿公雞內腰作形,點綴以枸杞子,用冬蟲夏草圍盤,看上去崢嶸艷絕,食之壯陽補虛。
而“藝”、“文”、“禪”、“政”也都分別以菜來預示武則天的歌藝之好、文采卓著、與佛禪的緣分、勤事朝政。
實際上,“四大鎮桌”中的第一道菜燕菜,原本也不叫燕菜,而叫義菜,這里有個相對于“大蘿卜”傳說對于燕菜的另一種解釋。
張元純先生說,當年武則天被皇后派人在酒中下毒拋于荒野的那個夜晚,一個大蘿卜救了武則天的命,武則天沒有忘記蘿卜的義舉,便加封蘿卜為義菜,為了自省其身,她尊蘿卜為上,要求御膳房即使做國宴大菜,也必須有蘿卜在先,好提醒她不忘過去,義菜的說法一直延續到宋,那時,人們害怕受到武則天蘿卜的連累,就把名字換了,因為義菜形似燕窩,宋代后,就把這道菜改成了“燕菜”。
“四大鎮桌”里的“蔥扒虎頭鯉”、“云罩腐乳肉”、“海米升百彩”也都有講究。
“蔥扒虎頭鯉”取鯉魚與李的諧音,鯉魚以孟津黃河所產的長須鯉魚(據說只有孟津的鯉魚才長長須)為上品,裝盤作張口昂首上撲狀。據說這道菜當初上桌必魚嘴對著武則天,武則天便毫不手軟地舉筷子把魚頭按下,威風凜凜的虎頭鯉便一下子沒有了威風。這道菜實際喻指永隆元年李唐貴族集團,聯合太子李賢帶頭潛謀宮廷政變,意欲一舉從武氏手中奪回李家朝權,誰知事情敗露,反倒被武則天一舉擊潰了唐貴族的反攻勢力,把領頭的太子流放到了巴州,為她日后面南稱孤鋪平了道路。
菜序中孕育著歷史人生
永隆元年,放眼天下孤獨求敗的武則天,在李家實在找不出一個才識膽略勝過自己的人來當皇帝,她就狠下心自己要做皇帝,但這一過程進行了四年,等她掃清一切障礙把睿宗皇帝逼退別殿,由她正式裁定天下已過去了四年,由此,有了“四大鎮桌”大菜先上的緣由。
哪些菜先上哪些菜后上,是洛陽水席的講究之處。
除做法的講究,水席的吃法也頗多講究。
“燕菜實為素菜,在葷腥的肉菜之前先上,人們吃了實為利口以便對付以下的葷菜。第二道菜實際上是尊敬長者、貴者。到了第三道菜‘云罩腐乳肉’就需要坐在下座的人先動筷子?!碑敶骷覐堅兿壬f。
武則天所生的四個兒子都使她不滿,只有太平公主讓她頗為賞識,后來太平公主嫁給薛紹為妻,送女兒出嫁時武則天將乳汁涂于肉上讓女兒吃下,讓女兒莫忘了為娘的一片心。而這,據說就是腐乳的來歷。武則天稱帝后,也把腐乳賜予她栽培起來的近臣,希望他們像忠于老娘一樣忠于她。
武則天要裁定天下,舊臣可不給她面子,想加以阻攔。當時曾有老臣換素服(白衣)上朝,為李唐悲。有人奏請武則天治那個老臣的罪,心胸寬廣的武則天不但沒有治那個老臣的罪,反倒說:“服有百彩之麗,愛卿何罪之有?!比撼悸劼?,皆擊掌喝彩,“百彩”與“白菜”諧音,這就是“海米升百彩”的來歷,而這道菜實際就是海米燉冬瓜。
四大鎮桌過后,接著上的是八大件,八大件又分前五后三。
文明元年武則天正式執政,快刀斬亂麻干了三件大事,一是廢了中宗,然后立李旦為皇帝,讓不成器的李旦一邊閑著;第二件是當時令天下人頗多猜測、人心不穩的高宗李治之死,武后決然把李治的靈駕西移,葬于遠離洛陽的奉天,好讓人們盡快永遠忘掉他;第三是速戰速決平定了揚州之亂。這就是八大件中的“快三樣”。
八大件中的“五柳魚”指的是武則天改洛陽為神都,改旗幟,改服式,改官職,改官名?!棒~仁”,實際上是魚仁丸,這喻薛懷義的光頭?!半u丁”是指垂拱二年,武則天鑄銅匭于朝廷,凡有告密者雖農丁樵人皆得召見。雞丁即取丁俗雞犬一視同仁之意。而“爆鶴脯”乃是“拜河圖”的諧音,垂拱四年武則天在洛陽拜洛受圖,圖上有上天告喻讓她當皇帝的場景,有了這個憑證,朝中百官天下黎民沒有人敢不擁戴。
八大件的后三道菜是甜食,一般有八寶飯、甜拔絲、糖醋里脊,這也叫“換糖(唐)”,糖即唐朝的諧音,指武周取代李唐。
最后是四件掃尾“魚翅插花”、“金猴探?!?、“開魷爭春”、“碧波傘丸”。分別喻指武則天當了皇帝后,自己給自己的四次加封,第一次是“大周皇帝”;第二次是“金輪圣神皇帝”;第三次是“越古金輪圣神皇帝”;第四次是“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
據說當年武則天雖然吃了多年的水席大菜,但并不知道這水席預示的是她自己,直到臨死前病臥上陽宮,感到百味不適其口,仍念叨著要吃水席大菜。等二十四道菜上到最后,她問最后一道菜是何菜,有人稟告她是丸子。因丸子的丸與完了的完是諧音,丸子的子與之乎者也的之也是諧音,武則天本就在病中,把“丸子”聽成了“完之”,她頹然長嘆一聲,大叫一聲:“水席我也……”一命嗚呼。所以唐時將此筵叫武后水席,有了這個原因,后來人們便在這二十四道菜之后又加了一碗爽滑利口的蛋衣湯,一是為了清食者滿口的油膩,二是蛋衣金燦燦的,喻黃金有加,另外也被稱為“圓滿如意湯”,以示全席結束。
二月二龍抬頭吃炒豆
實際上,不同的飯店對于這二十四道菜的理解也有了區別,菜系也不盡相同,比如在專做水席的老店“真不同”,把水席分成了低、中、高檔,不同檔次的菜品就不太一樣。
“真不同”水席有一道“金龍探春”,其實就是平常人們吃的炒豆。
這個菜是典型的“拿來主義”,為我所用,顯示洛陽水席的包容性。
據記載,從唐代起,民間就有了以夏歷二月初二為節日的習慣,白居易有《二月二日》詩傳世,其寫“踏青”曰:“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街頭一字行?!?
根據民間傳說,此節源起于唐朝:武則天稱帝后,造了一個日月當空、普照人間的“”字做“圣諱”,由此惹怒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向四海龍王傳旨:三年之內,不得向人間降雨!眼看人間地裂河涸,禾苗枯死,百姓生路斷絕,一條司管天河的玉龍動了惻隱之心,它喝足天河神水,張口行起雨來。霎時,暴雨如瀉,人間一片歡騰。大雨過后,違旨行雨的玉龍卻被玉皇大帝打入塵世,還命太白金星將手中拂塵化為一座大山壓在它身上,并立敕碑云:“孽龍違旨遭罰,永世受罪天涯;若想翻身回天,除非金豆開花?!卑傩諅兗绷?,百姓聞知玉龍受這樣的罪過,心急如焚。不能讓為百姓操勞的玉龍受這樣的磨難啊,他們就忙著去尋找“金豆開花”,既為報答玉龍救命之恩,更盼它重新登天布雨,其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金豆哪里會開花呢?光陰似箭,年輪飛轉,又到了來年的春天,人們正在討論搭救玉龍的辦法,忽見一背布袋的老漢走來,腳下一滑,所背布袋散口,金光燦燦的玉米撒了一地。眾人見狀驚呼,這金黃的玉米不就像金豆嗎?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一老人就命大家第二天早晨都烹玉米,以實現“金豆開花”。
第二天是二月初二,百姓家家生火支鍋,爆炒起玉米來,同時設案焚香,把一盤盤爆開花的玉米擺上供案,齊聲高喊:“金豆開花啦!”太白金星老眼昏花,見塵世宅院里一片金燦燦的綻著白絮的金豆,遂順手收回拂塵,那玉龍隨之抬起龍頭,翻身騰躍空中,再猛吸一口天河之水,向人間噴灑了一場大雨。玉皇有旨在先,不便食言,只好宣布赦免玉龍。
以后,人們便把二月初二叫作“龍抬頭日”。每逢這一天,家家爆炒玉米豆子,邊炒邊唱“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以此祈求龍王及時行雨。
洛陽水席不僅道道菜都有講究,而且還要欽差宣布開席,所以有人說,洛陽水席是最具文化的豫菜,是中原菜系中的經典,也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一頁華章。
標簽: 歷史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