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記載的蒙古人片段
意大利:帕度亞城斯克凡尼教堂
《耶蘇的生平》壁畫上,從中世紀開始到文藝復興時完工,在耶蘇的身上披著勻稱的外衣,外衣上的圖案與13世紀時蒙古帝國的圖案完全一致。
公元1991年6月,凡帝剛教廷與波蘭軍方共同舉行彌撒,紀念750前喪命在蒙古鐵蹄下的波蘭軍人。
中世紀時,歐洲人相信有一位叫作普勒斯特.約翰的東方的基督徒會出現在歐洲,征服回教徒拯救他們。這位普勒斯特.約翰的傳說記載在凡帝剛教廷的一本12世紀時編纂的編年史上。
當教廷組織的十字軍在當時波斯帝國受阻時,普勒斯特.約翰的東方大軍圍攻了波斯的首都布哈拉,并摧毀了這座伊斯蘭教圣城。此后有關普勒斯特.約翰的消息便消失了。
1223年時,有關普勒斯特.約翰的東方大軍的消息又出現在歷史記載中。不過1223年時,普勒斯特.約翰的軍隊卻占領了信奉基督教支派希臘正教的俄羅斯,俄羅斯人向羅馬教廷求救,說有一批可能是基督徒的軍隊,殺死了成千上萬的俄羅斯人,在他們大肆劫掠后,又返回東方草原了。此事均記錄在凡帝剛教廷的資料中。
20年后(1243年),這支東方大軍又出現在歷史記載中,當時這支東方軍隊已經推進到波蘭的萊哥尼茈城。波蘭人和日爾曼人組成了聯合軍隊,抵抗東方大軍的攻擊。據波蘭史料記載:敵人用魔法變出有異味的煙霧(當時的火炮),像暴雨一樣的箭石,摧毀了我們的軍隊。敵人殺死了我們的戰士,然后割下他們的右耳,以便計算人數,割下的耳朵之多,裝滿了九輛大車。
在這次戰役之后,這批東方來的軍隊就被稱為“韃靼人“,意思是地獄的使者。韃靼軍隊整整蹂躪了東歐兩年之久才班師回到東方草原(1245年)。
羅馬教廷在1245年召開會議(凡帝剛史料),討論韃靼人帶來的許多令人頭痛的問題。
教廷決定派特使去與韃靼人接觸,派出的特使團領袖為勃朗嘉賓,將教皇的私人口信帶給韃靼皇帝,口信是這樣寫的:尊敬的韃靼皇帝陛下,請接受耶蘇基督的教誨,他是上帝派到人間傳播福音的救主,韃靼人可曾毀滅過基督教國家,我們希望全人類都能和平共處,在將來,你們必須停止殺戮基督徒,以免遭到天譴。
勃朗嘉賓1245年離開里昂,經由波蘭前往俄羅斯,在俄羅斯遇到了韃靼部隊,才知道他們的國家在更遙遠的東方。于是經過15個月的長途跋涉,他終于到達韃靼人的國家--蒙古。
勃朗嘉賓把他在蒙古的所見所聞都詳細的記錄下來,在他的旅行日志的扉頁上這樣寫道:“我只記錄我親耳所聞、親眼所見的,以便忠實的描述蒙古人、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韃靼人?!?/p>
“……蒙古土地貧瘠,不適合耕種,但是卻適合放牧,全世界的馬匹加在一起,也不見得比蒙古人飼養的馬匹多……“。
“……連小孩子都是一流的騎士……“。
“……蒙古軍人每次出征時,每個人都帶著很多馬匹,這樣每次行軍他們都可以到達很遠的地方,而不用考慮馬匹的體力……“。
“……蒙古人是堅強的民族,他們騎在馬上時,能耐的住酷寒和酷暑,他們不喜歡奢華,也不會相互嫉妒,因此也從未聽說過有什么糾紛,甚至當食物短缺時,他們會非常樂于與旁人分享僅有的存糧……“
“……蒙古人極為尊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及傳統,因此他們占領別的國家后,從來不會摧毀異教徒的宗教,他們更不會強迫俘虜改信蒙古人的宗教(撒滿),這種寬容的態度,實在是很難得……“
“……蒙古人住在蒙古包里,這種輕便的帳篷可以輕易的拆下來,也可以輕易的安裝起來,沒有什么財產,更談不上誰擁有一寸土地,他們常常搬家,可以帶著所有的家當上戰場或尋找水草豐美的牧場……“
“……這些事情雖然聽起來很新鮮,但是請你相信,我所說的和記錄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當時是蒙古人召開呼里勒臺推舉貴由汗接掌大可汗的時期,貴由汗即位大典后,召見了勃朗嘉賓。當時貴由可汗的大臣鎮海充當了翻譯,鎮海也是一個基督徒,但是他信仰的是“景教“(基督教的一支,因為受到羅馬教廷的迫害,向東遷移,最后在當時的中國宋朝也被禁止,所以大量的景教徒流亡到達蒙古),勃朗嘉賓驚訝的發現,各種宗教的人士在蒙古的朝廷里,可以和平的共處。
在蒙古草原的南方,有一個叫做烏蘭蘇木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當時的內蒙古考古人員李意譽(譯音)發掘出了當時汪古部落的遺跡,出土了大量的景教文物,說明當時景教在蒙古各部落均很繁盛。
勃朗嘉賓在離開教廷2年4個月后,又回到教廷向教皇報到。他報告,在遙遠的東方,確實有很多基督徒,但是他們都是蒙古皇帝的臣民,必須向蒙古皇帝效忠,并帶回了蒙古皇帝給教皇的信,這封信在本世紀初,在凡帝剛的檔案中發現,現由教廷的麥特勒神甫負責保管。信中貴由汗對教皇很客氣的問候,但又不失威嚴的宣稱,要征服全世界!
1253年,蒙古人開始將征服世界的承諾付諸實施。先后征服了伊朗、伊拉克、大馬士革、巴格達等等伊斯蘭教國家,最終到達地中海東岸。
待續……
標簽: 歷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