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鉆背后的絕密故事

歷史密碼網 297 0

  卡地亞(Cartier SA)一間法國鐘表及珠寶制造商,在19世紀中期開始聞名?,F在每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每一位登上紅地毯的明星都會佩戴一套與她們的禮服相稱的個性珠寶,其中卡地亞珠寶是最多大明星的選擇。那么,卡地亞歷史名鉆背后的有著什么樣的絕密故事呢?

  歐那特黃鉆

  歐那特黃鉆重量與色彩(評級為“濃彩黃”)都極為罕見的黃色鉆石于1880年間在南非一座礦山被發現,切割為枕形后重量為102.07克拉。歐那特市長于20世紀50年代購得這顆鉆石,然后將其委托給卡地亞鑲制于一枚花朵胸針中,以鉑金、長階梯形切割和圓形明亮式切割鉆石構成的五片花瓣,環繞明亮璀璨的中央主石。

  1996年,歐那特鉆石在日內瓦拍賣。以300多萬美元的價格成交,成為歷史上十大公開拍賣的最昂貴鉆石之一。它的新主人將其重新切割,令其金黃色的光彩更加濃艷奪目。重新切割后的黃鉆重量損失了不足一克拉,但顏色卻提升到“艷彩黃”級別。

  “南非之星”鉆石

  最初是一位南非牧羊少年在北開普敦省橙河岸邊發現了一顆美麗明亮的石頭。這顆鉆石后來被阿姆斯特丹著名的寶石切割師路易·宏德(Louis Hond)買下,為其賦予一種介于橢圓形和梨形的明亮式切割造型,重47.69克拉。然后,他將這顆極致純凈、璀璨美麗的鉆石命名為“南非之星”,出售給英國貴族達德利伯爵(Earl of Dudley)。伯爵夫人將它與95顆小型鉆石一道,鑲嵌于一枚胸針上,作為頭飾佩戴。

  1975年,這顆鉆石重新出現在日內瓦拍賣會上,賣家和買家均沒有透露姓名。不久以后,新主人將其捐贈給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至今仍保存在館內。這顆鉆石曾兩次參加卡地亞的特展:2004年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卡地亞藝術”展,與2010年在舊金山榮勛宮博物館(Legion of Honor Museum)舉行的“卡地亞在美洲”展。

  “東方之星”鉆石

  這是一顆重94.80克拉的梨形鉆石,精致無匹,身世極為神秘:據說,這顆鉆石是在印度發現,曾屬于奧斯曼蘇丹阿卜杜拉—哈米德二世(Abdul-Hamid II),不過沒有證據證明這一點??ǖ貋喓髞韺⑦@顆鉆石鑲嵌在一件羽毛頭飾上,埃弗琳曾佩戴這件頭飾出現在1910年的一張老照片中,明艷不可方物。她將這件名貴的首飾保留了近40年,有時會將其與1912年購得的“希望”鉆石一起佩戴。

  1910年,“東方之星”由埃弗琳·沃爾什·麥克萊恩(Evalyn Walsh Maclean)購得,卡地亞后來將這顆鉆石鑲嵌在一件羽毛頭飾。照片中她頸間還佩戴著一條以“希望”鉆石為吊墜的項鏈。

  “極地之星”鉆石

  這顆重41.28克拉的鉆石采自印度戈爾康達礦山,并且被形容為“史上最為美麗的鉆石”。最早屬于拿破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他于1806年成為那不勒斯國王,兩年后成為西班牙國王。

  1928年,“極地之星”被售予卡地亞的一位重要客戶德特丁夫人(Lady Deterding),她是有著「石油界的拿破侖」之稱的殼牌石油創始人的妻子。

  1980年,德特丁夫人去世。這顆全世界最璀璨的鉆石被日內瓦一位商人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購得,與其重量相比,創下了絕對的世界紀錄。從此以后,“極地之星”再也沒有公開露面——或許只有在夜晚,高高的小熊星座才能看到它的身影。

  印度淚滴形鉆石

  這顆“淚滴形”切割(整個表面都以幾何刻面構成的梨形切割)鉆石極致美麗,重達90.38克拉,鑲嵌于一顆方形切割鉆石和一顆126格令的珍珠的下方。

  據說,這顆鉆石是法國國王路易七世12世紀中期在小亞細亞買給妻子阿基坦女公爵(Eleanor of Aquitaine)的禮物,是全世界已知最古老的巨型鉆石。后來戴在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情婦黛安娜·德·波瓦緹(Diane de Poitier)的頸間,隨后消失了近400年。

  最初,卡地亞將這顆鉆石與一顆126格令的珍珠一道,鑲垂在一顆方形切割鉆石下方。次年,又增添了兩顆22克拉的祖母綠,鑲制為一枚胸針后送往紐約精品店。1911年,卡地亞將這顆全世界最頂級的淚滴形切割鉆石售予品牌最忠實的客戶之一——金融家兼大藝術收藏家喬治·布魯門塔爾(George Blumenthal)。

  “德比爾斯”鉆石

  “希望”鉆石重45.52 克拉。1910年,卡地亞將其鑲嵌為一枚由鉆石環繞的吊墜。這顆迄今所知最純凈、最巨大的藍鉆重45.5克拉,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視為“受到詛咒”的寶石,現于華盛頓特區永久展出,每年都有600萬觀眾慕名前來。據說,它是全世界第二大被觀看次數最多的藝術品,僅次于《蒙娜麗莎》!

  沒有任何人知道“希望”鉆石的確切歷史始于什么年代。于1958年將其捐贈給了史密森尼學會,現于華盛頓特區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永久展出。

  “路易卡地亞”鉆石

  “路易·卡地亞”鉆石是極少數獲得全世界最頂級的寶石學權威——美國寶石學會(GIA)認定的100克拉以上的“D級”(無瑕級)鉆石。

  這顆被一家美國日報描述為“大如嬰兒拳頭”的絕世鉆石在展覽期間的保險價格為500萬美元,展覽結束后不久即經由巴黎卡地亞售予一位歐洲藏家。

  “帕夏”鉆石

  “帕夏”鉆石(Pasha Diamond)就如同一個飛毯上的精靈,在時空中神秘穿梭:準確的誕生年代和地點都已不可查考,璀璨的光跡中唯有朝云般的隱約幻影。

  這顆看上去就像是直接從《一千零一夜》采擷下來的鉆石究竟來自于哪里?它是在哪里、什么時候被發現的?誰將它從原石切割而來?或許沒有人知道,這一神秘色彩進一步為它賦予了迷人的魅力。1979年后,“帕夏”鉆石被一位紐約珠寶商購得,再次重新切割。這一次又失去了2克拉的重量,不足以失去其全世界最大圓鉆的稱號,但卻也許足以再度贏得某位童話公主的芳心。

  “荷蘭女王”鉆石

  1931年,雅克·卡地亞(Jacques Cartier)創作出納瓦訥嘉典禮項鏈,將136.25克拉的“荷蘭女王”鉆石與許多彩鉆結合起來,其中有5顆玫瑰式切割鉆石、1顆藍鉆和1顆極為罕見的重達12.86克拉的橄欖綠鉆石。

  卡地亞在1960年買下這顆淡藍色鉆石,庫藏了一段歲月?,F在,這顆名鉆為一位地位顯要的鉆石切割師所有。

  “捷列先柯”鉆石

  1911年,卡地亞將一顆罕見的42.92克拉梨形藍鉆賣給了一位富可敵國的俄國年輕人米哈伊·捷列先柯(Mikhail Tereshchenko)。這是當時已知的世界第二大藍鉆,僅次于“希望”鉆石。

  米哈伊·捷列先柯當時25歲,來自一個地主和糖業與金融家族。他要求卡地亞為這顆璀璨鉆石創作一條項鏈。這條項鏈后來成為高級珠寶歷史上最輝煌的作品之一,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它完全由所有寶石中最罕見也是最受青睞的彩色鉆石構成。整條項鏈鑲嵌了46顆切割方式各異的彩色鉆石,重量從0.13到2.88克拉不等,形成一種極為奢逸華麗的色彩組合。

  “捷列先柯”鉆石在1984年11月在日內瓦的拍賣會重新露面,是當時全世界第四大藍鉆。賣家沒有透露姓名。買家是一位聲名顯赫的寶石藏家,以46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這顆鉆石,創下當時鉆石拍賣的最高紀錄。

  “威廉姆斯”鉆石

  1981年,在查爾斯王子與戴安娜夫人的婚禮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佩戴了一件自己最鐘愛的珠寶:一枚形似雪絨花的華美胸針,中心鑲嵌歷史上最頂級的粉鉆之一:“威廉姆斯”鉆石。

  這枚胸針呈現出雪絨花造型,以一顆長階梯形切割鉆石為花莖,兩顆欖尖形切割鉆石為葉子和明亮型切割鉆石為花瓣。正中央是“威廉姆斯”鉆石。

  2013年,作為“卡地亞:風格史詩”展的一部分,這枚胸針在巴黎大皇宮展出,無數觀眾得以有機會欣賞這件舉世罕見的王室珠寶。

  “卡地亞-波頓-泰勒”鉆石

  著名的南非普雷米爾礦區發現了一顆240克拉的裸鉆。經過切割,這顆裸鉆變成了一顆寶光璀璨、凈透無瑕的梨形鉆石,重69.42克拉,是當時全世界第56大鉆石。后來在伊麗莎白·泰勒的要求下,卡地亞將重69.42克拉的鉆石——最初作為一枚戒指——重新鑲嵌為項鏈的吊墜。

  1969年,這顆鉆石計劃公開出售,利茲·泰勒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10月23日的紐約拍賣會上,她的明星丈夫理察·波頓派出的代表將拍賣價格一路推高——而他的對手就是卡地亞的代表!鑒于這顆鉆石的主人是當時最富有魅力的神仙眷侶,這顆鉆石被重新命名為“卡地亞-波頓-泰勒”鉆石。利茲曾在很多場合佩戴過這條項鏈,包括1970年的第4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虎淚”鉆石

  卡地亞“虎淚”鉆石完美鑲嵌于鉑金和鉆石項鏈上,這兩顆舊式切割梨形鉆石,分別重57.53克拉和56.64克拉,純凈清透(IIa型)、色彩完美(D級),共同組成一條獨特的項鏈。

  這兩顆璀璨明亮、純凈清透(IIa型)、色彩完美(D級)、大小相當,足以與全世界最神器的鉆石比肩的雙生鉆石又曾經有過什么樣的史詩傳奇呢?傳說,古吉拉特邦的君主穆沙法沙蘇丹(Sultan Muzafir)有一次遭到老虎攻擊并受傷,隨行的一位官員用佩劍殺死老虎,將蘇丹從虎口救下。于是,蘇丹授予了自己的恩人“拉賈”(raja,王侯)的稱號,并賜予他大量黃金珠寶,其中就包括這兩顆采自戈爾康達礦山的碩大鉆石,并以“虎淚”為名,以紀念那頭死去的老虎。

  darry ring鉆戒價格 /

  戴瑞鉆石 /

  戴瑞珠寶 /

標簽: 歷史故事100個

抱歉,評論功能暫時關閉!

document.write (''); 欧美日韩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欧美日韩中文字乱码卡一卡二,成片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网站,中日韩一卡2卡三卡4,欧美日韩2021卡一卡二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