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曉瑩 編譯
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學院將2021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來自亞非的作家不算多,73歲的古爾納此番獲獎或許有語言優勢的“加持”:他來自坦桑尼亞,如今生活在英國,創作作品所用的文字也是英語。
古爾納1948年出生在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那是一個位于印度洋的小島,他在那里長大,當地的斯瓦希里語是他的母語,也是如今坦桑尼亞的官方語言。然而,上世紀60年代桑給巴爾爆發革命,作為阿拉伯裔的他遭受迫害,18歲那年被迫離開家人、逃離剛成立不久的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成了難民。1968年,他赴英國學習,就讀于坎特伯雷基督大學。
1980年到1983年間,他曾短暫回到非洲,在尼日利亞的巴耶魯大學教書,同時攻讀肯特大學的博士學位。1982年,他獲肯特大學博士學位,1985年開始在這所學校教書。退休前,他是坎特伯雷肯特大學英語和后殖民文學教授。除作家和教授身份外,古爾納自1987年以來還一直擔任英國文學雜志《瓦薩非瑞》的特約編輯。離開故土后,他只在1984年得到機會,回過一次坦桑尼亞看望父親,那之后不久父親就去世了。
古爾納寫作的“歷史”比當教授悠久。他從21歲開始用英語寫作,母語并沒有影響他太多,但作為難民的經歷是他的寫作靈感。古爾納出版過10本小說和不少短篇故事,“難民的混亂”是貫穿始終的主題,那些記憶給他的作品打上了烙印。1987年他的處女作《離別的記憶》就描寫了非洲大陸上一次失敗的起義;次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說則從多個層面描寫了流亡的現實生活。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出版于1994年的小說《天堂》,入圍過布克文學獎,也將古爾納帶入了文學圈的視野。
古爾納的部分作品
古爾納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他不像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那樣10歲就立志成為作家,而是隨著生活的經歷才慢慢成為作家?!拔抑皇堑搅艘欢ǖ哪挲g,想做一些事,比如艱難地到了英國,四處搬家。當時人生地不熟,遠離故土,經歷困難才活下來,找到了自己的出路,這些都影響了我?!彼?016年在一次采訪中說,自己一開始只是單純地寫東西,寫到一定程度才去考慮寫來做什么,了解寫東西和寫作之間的區別,然后慢慢學會改進、組織文字和想法,形成小說。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標簽: 歷史人物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