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熔爐”到“排他主義”,美國這些年經歷了什么?

歷史密碼網 316 0

文/小王子

近日,不僅中美貿易戰炒的沸沸揚揚,關于美國在文化和價值觀上的輸出也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文化傳統的生存現狀來看,一些國家,再也不能講述自己的故事了,他們的市場大多被并不反映他們生活的美國形象所占領。

“大熔爐”到“排他主義”,美國這些年經歷了什么?-第1張圖片-歷史密碼網

圖/中美貿易戰

那么,從一開始的“大熔爐”到“文化擴張”再到“排他主義”,美國究竟這些年經歷了什么呢?

01迷茫:誰是美國人

美國文化有著獨立的“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徒”核心價值觀,指美國人認定自己的民族是以白人、英裔人、新教徒這3個特征為標志的,而這種價值觀的形成就要追溯到歐洲。

“五月花號”于1620年9月從英國出發,11月到達目的地,船上載有清教徒移民一百零二人,在航程中,部分移民商訂了《五月花號公約》:“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為了提高我們國王和國家的榮耀,我們飄洋過海,在弗吉尼亞北部開發第一個殖民地。我們這些簽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愿結為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地能得到更好的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制定頒布,被認為是對這殖民地全體人民都最合適、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

“大熔爐”到“排他主義”,美國這些年經歷了什么?-第2張圖片-歷史密碼網

圖/五月花號

新教精神是美國建國、美利堅民族形成的最根本精神動力。而新教精神中的反抗意識,在美國獨立的實踐中,突出表現為反對英國君主專制、追求自由民主等內涵,從另一個層面看,則是呼喚對個人權利和自由的保護,因而這也為形成后來個人主義文化和保守主義政治思潮奠定基礎。

美國政治科學歷史學家克林頓·羅斯塔說:“他必須贊許用形容詞‘英國美國人’而不是‘美國人’來描繪占統治地位的文化,甚至一直延續到1765年?!彼J為:“殖民地時期的思想是大量被衍生的,經常是全面的模仿?!?/p>

盡管英國文化在殖民地占著某種主導地位,但因為移民群體還來自西歐其他國家而形成多元格局。歐洲各國的移民帶著各民族獨特的文化烙印踏上了北美這片土地,開始繁衍生息、相互融合??梢哉f,歐洲的新教革命奠定了美國民族的宗教使命感,歐洲啟蒙運動的偉大思想奠定了美國民族天賦人權的觀念,美國文化的根在歐洲。

然而,在美國文化形成之初,美國人對美國文化的認識還處于一種迷茫狀態。

1782年,法裔美國博物學家赫克托.圣約翰.克雷夫科爾發表了十二篇文章,他自己把這些文章題爲《一個美國農民的信》,文中提出了美國作為許多國家人民的熔爐這個概念:“那么美國人──這個新的人到底是什么人?美國民族不是歐洲人,也不是歐洲人的后裔, 他們是你在任何其它國家都找不到的混血人… …美國民族是這樣一個民族。他否認所有古老偏見和風俗,從新的生活模式中接受了新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并建立了新的政府?!?/p>

克雷夫科爾關于美國民族到底是什么的疑問生動體現了18世紀的美國民族尚未完成文化身份的認同。

02新生:獨立理想我的剝離與塑造

英國的剝削對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嚴重阻礙作用,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北美人民奮起抗爭。1775年4月萊克星頓響起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杰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實際上成為了美國的“出生證”。雖然美國政治上獲得了獨立,但在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仍舊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因為作為移民國家,美國缺乏多數國家所擁有的共享的歷史記憶和共同的血緣。

“大熔爐”到“排他主義”,美國這些年經歷了什么?-第3張圖片-歷史密碼網

圖/《獨立宣言》

美利堅民族為了從大英帝國的統治中分離出來,竭力塑造一個不同于英國乃至歐洲的新的國家身份,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民族強烈的要求塑造一個屬于自己文化的 “理想我”。

在《獨立宣言》、《常識》等經典的建國文獻中,英國乃至整個歐洲都被描繪為腐敗、專制、墮落的地方,而北美是一個享有“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的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是那些在歐洲遭受宗教迫害和政治壓迫的人們的“避難所”。美國的國家身份被想象為歐洲的對立面,代表著美德、自由、理性和平等。

正如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所言, “在美國,一直到20世紀初, `美洲的'與`歐洲的'與其說是兩個嚴格的地理名詞,不如說是兩個邏輯上截然相反的對立物”。這一時期美國的一些政治與知識精英接受了歐洲傳教士和啟蒙思想家的看法,把中國視為一個理性、自由和美德的榜樣,中國實際上成為寄托著美國理想的烏托邦。

隨后,通過收買、戰爭和戰爭威脅等軟硬兼施的手段,美國人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把自己的領土從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岸邊,為成為超級大國打下了領土基礎。 1811年,約翰·昆西·亞當斯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上帝似乎已經預定整個北美大就要由一個國家的國民定居,他們說同一種語言信奉同樣的宗教和政治原則?!?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發表了著名的門羅宣言,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到19世紀40年代,美國的領土擴張進入高峰,“天定命運”說正式出籠,著名的擴張主義者約翰·奧沙利文關于“天定命運”的說法反映了當時美國人對自我身份的認知。

他于1839年在《民主評論》發表《未來的偉大國家》一文,稱:“我們國家的誕生是一個新的歷史的開端,它在建立和推進一種前所未有的政治制度,這使我們與過去分離而僅與未來相連?!?“我們是進步的、享有個人自由的和普遍公民權的民族”,“是一個使人類不斷進步的民族”,并“注定要向人類展示上帝原則的偉大”。

在與歐洲文化剝離的和西部邊疆開發共同作用下,美國民族文化 “理想我”得以造就,美國民族從而在文化上實現了獨立。

愛默生向美國的知識界宣告:“我們聽著歐洲溫雅的文藝女神說話,聽得太久了。人們已經懷疑美國的自由人的精神是膽怯的,模仿性的,馴服的。大眾與私人的貪欲,使我們呼吸的空氣變得厚重而肥膩?!覀円米约旱哪_走路;我們要用自己的手工作;我們要發表自己的意見” ,這篇講話標志著美國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形成。從此,美國文化走上了獨特發展的道路。

“大熔爐”到“排他主義”,美國這些年經歷了什么?-第4張圖片-歷史密碼網

圖/愛默生

03成熟:美國形象的投射與輸出

從建國迄19世紀末,美國的任務是塑造獨立的理想我——自由與進步的美國。用林肯的話來說,美國是“世界最后的、最佳的希望”,這一點成為美國國家身份的最重要標志。而在戰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美國對外文化戰略中, “民主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占據了主導地位。

威爾遜在1917年的第二任就職演說中號召美國人成為“世界性公民”,把美國的原則推廣到“整個人類”,這樣,“我們就會更像美國”。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話說,“不僅在對美洲行善,而且要解救整個世界”。

二戰后,出臺杜魯門主義,在一些美國人看來,美國從根本上講不同于邪惡的歐洲和其它國家,而且在道德方面比其它國家“更高尚”,值得它國效仿 。他們生活在這塊“上帝新選擇的土地上”,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難并且在在各方面取得成就,肩負著一種“歷史使命”,要把美國“民主資本主義”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

美國的文化戰略由保持自我文化的完整發展到積極向外投射輸出自己的文化價值觀,給“世界樹立一個自由與民主的榜樣”,并謀求把自由和民主的“福祉”傳播到世界各地,以最大限度的符合美國的利益。

1996年,當時的助理國務卿約瑟夫·奈和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威廉·歐文斯聯名撰文指出:能夠領導信息革命的國家將會比任何國家更強有力,“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個國家就是美國”;美國不僅在“軍事力量和經濟生產方面具有明顯的實力”,而且在“收集、取舍、制作和傳播信息能力方面”占據優勢。

于是,在對外關系中,美國主要謀求輸出的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前者體現為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及市場力量,后者體現為競選政治及政治多元化。其它的輸出還包括美國的生活方式。美國對外決策者無不希望美國成為全世界的“新耶路撒冷”。

為此,美國對外文化戰略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方式,對外輸出美國的價值觀,人權觀。美國堅持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利用經濟援助和對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輸出美國式的民主自由;利用信息時代的科技制高點,通過各種大眾文化媒介進行文化擴張。

美國政府的對外文化戰略不僅起到了輔助其軍事、經濟等硬是歷史想起全球霸權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它的潛在作用,即對處于其他文化中的人民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而這對其長遠戰略至關重要。

20世紀末,各個國家相繼召開討論美國文化入侵的會議,迫切希望在“多邊貿易協議”中增加有關文化產品的特殊條款,法國視出著名的“文化例外”原則試圖將文化排除在貿易自由之外。這都折射出美國文化產業在全球取得的文化霸權的強大。

04合則兩利

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威脅”論的鼓吹者把中國想象成“威脅性的他者”。正是因為中國在后冷戰時代填補了塞繆爾·亨廷頓所說的由于蘇聯解體導致“他者喪失”后出現的空缺?!拔磥淼氖澜绾推皆谙喈敶蟮某潭?,上依賴于中國和美國的領導人協調它們各自的利益及避免緊張狀態和對抗升級為更為激烈的沖突甚至暴力沖突的能力,而這些緊張狀態和對抗將不可避免地存在”。

中國領導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從長遠來看,美國領導人也應該在聯合國憲章的基礎上謀求合作和發展。這不僅是對兩國人民,也是對世界人民的負責任的態度。

參考資料

[1]劉緒貽,楊生茂:《美國通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

[2]董小川:《美國文化概論》,人民出版社, 2005年。

[3]李其榮:《美國文化解讀:美國文化的多樣性》,濟南出版社, 2005年。

[4]朱永濤:《新大陸·新文化——美國文化歷程》,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6年。

[5]李榮靜:《當代美國政府的對外文化戰略及其實質》,理論與現代化,2004年。

[6]塞繆爾·亨廷頓:《誰是美國人?——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挑戰》新華出版社,2010年。

標簽: 美國歷史

抱歉,評論功能暫時關閉!

document.write (''); 欧美日韩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欧美日韩中文字乱码卡一卡二,成片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网站,中日韩一卡2卡三卡4,欧美日韩2021卡一卡二卡三